213、反腐

作者:雁于飞87 ||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热门小说推荐: 诸天万界是这么来的 决战龙腾 诸天信条 我在武侠世界当老大 我能升级万物 战场合同工 农家小福女 破灭虚空 攻约梁山 霸体巫师

汪舜华问了青玉的情况,她却说还好,汪舜华叹息了一声:“看来,也只能说还好。”

她想了想:“你暂时不要回去,我这儿正忙,你和妙玉都走了,身边也没什么称心的,先回来帮我,如何?”

青玉忙不迭的应承了。

青玉舒了口气,倪谦反而有点不自在:青玉在太后身边呆着,免不得时常出来和人照面。虽然都是自己的同僚,也就是见面的交情,但自己的老婆被别人瞧,心里总归不太舒服。

于谦等人也觉得不自在,委婉的劝说太后:“何氏已经是朝廷命妇,还是应该让她回家主持家务。”

汪舜华似乎刚缓过神来:“这不身边缺人,她在我身边呆了几年,什么人和事都熟,所以教她回来帮忙。倪侍郎不是媳妇已经进门了吗?我听说卢氏很聪明,什么事让她多担待些。”

倪谦只得磕头。

倪谦和何青玉的事不过是边角料,眼下朝廷关心的重点是海关反腐:因为鼓励粮食进口,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手段,当然收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一些宵小选择了投机取巧——他们拿着国内的粮食冒充南洋的粮食,偷逃关税;甚至直接在海关附近收粮。

有鉴于此,朝廷从今年正月起,开始加强对粮食假冒走私的打击力度,——朝廷早有规定,所有入关粮食,必须由朝廷统一收购.那么这几年你们减免了多少关税,相对应的应该有多少粮食入仓,又调拨了多少粮食,还应该有多少结存,都是有账目的。

其实早在开关的时候,朝廷就预料到会有这一茬,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即便商人是从江南、华南运来的粮食,朝廷虽然收不到关税,但也免了运费,可以接受;况且,海南、台湾等地亟待开发,你们要是组织力量到那里垦荒,朝廷也就认了。

如果所有人都这么老实本分,世界上就会少了很多事。在最初尝到了甜头之后,一些胆大的开始买通关员,直接将海关仓库的粮食拉过来,进进出出,气焰极度嚣张。

以前朝廷忙着改革,抽不出力量,现在就要好好查。

汪舜华在朝会上说的义正辞严:“粮食走私猖獗,不仅影响国家税源,而且威胁粮食安全,决不能听之任之——不管有什么样的关系网、利益链,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于是接下来,朝廷派遣钟同坐镇指挥,开展“破网除链”大行动,核对账目、审查关员、捉拿走私分子,搞得如火如荼。

当然下面也会想办法,连夜收购粮食补仓,威逼利诱钦差甚至直接放火烧仓,可以说电视剧里能够想到的,都齐活了。

朝廷自然也是有备而来,钟同带着禁军,会同附近的卫所,抓了一批,杀了一批,总算把风气按了下去。

但仅仅是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和南洋各国建立粮食直销绿色通道也不靠谱——统一注册包装太难了,何况这年头造假不要太容易。

但是,海关的粮食,必须逐月清点移送——仓库不够算什么问题?给我建!要是你们还敢勾结串联,那就看你们的手快,还是朝廷的刀快!

以后不定时对粮仓进行抽检——以前说过,但是朝廷没力气,现在有力气了。

此外,放开对粮食酒的限制,按照普通商品收税,并允许出口海外。

但朝廷没有派人到海南、台湾协助调查处理,就是要给商人们留个口子。

你们有本事把两个地方开发出来,也算功劳。

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值得关注:以前地方官对工商业不感兴趣。反正朝廷不考核,乐得省事;现在不行,超编人员的工资和地方官吏福利都要从这里走——光是田赋,一些地方连衙役都养不起,想朝廷给你搞财政转移支付?

那你就好好等吧,等到花儿谢了为止。

好在朝廷虽然不给钱,但给了政策。

因此,申请创办地方公司的奏疏雪花一样飞到北京,产品也各不相同,有搞纺织刺绣印染的——这个是主流,有想搞漆器的、竹器的、木工的,有想搞炒茶的、种花的、酿酒的,有想造纸的、烧瓷的、挖煤的、冶炼的、造船的——后面这几个算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

此外,汪舜华还命工部创办了一家建筑公司,赐名“大道”,由香山工匠蔡启贤担任总经理。其实蒯祥是最好的人选,但他已经是工部左侍郎,自然不能让人家去干这活;蔡启贤的父亲蔡思诚,就是蒯祥的师傅,极有名望的工匠。蔡启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此前的营造中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得到了师兄蒯祥的嘉许和推荐。

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但是徭役取消,但活总要有人来干,以后这些就交给公司去组织,朝廷只负责设计、拨款和验收。

可以说,目前天下所有的工业门类,都在这上头了,毕竟都要讲究因地制宜不是。

但朝廷不可能都同意,产能过剩那是屁话。现在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能算根本矛盾,但也是重要矛盾;何况允许以物易物,就算不能直接吃用,也能换点需要的。

问题是朝廷本身有一堆改革任务,如果都只盯着乡镇企业,那么别的活儿怎么办?

——更何况,已经有不少人叫嚷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既然如此,那就由点带面,逐步推开。

先搞的一拨人吃到肉,后面的自然会眼热跟上,否则一股脑儿冲上去,搞不好谁都落不到好。

再说,启动资金、参与劳动力,都是大问题,没点本钱就想往上冲,别没赚到钱反而捅了窟窿。

第一批得到批准的,除了两京,只有十三省的省会和沿海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的大城市。

但即便如此,这几年来已经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毁堤淹田、贱卖土地之类的暂时没有——别说,“改稻为桑”这种事,明朝还真干过,不是别人,正是太祖皇帝。

不过他老人家干得漂亮,除了规定“农民有田5亩至10亩,俱令种桑、麻、棉各半亩,10亩以上倍之”之外,还对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允许以桑丝抵税。

种植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更来钱,而且自己家里就能加工成布匹,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这项政策百姓得到了积极拥护。

也就是在明朝,棉纺织成为全国第一大手工制造业。

此前在改革中,出于稳定农业确切的说种植业的需要,汪舜华下令只按土地区分高下,对粮田、棉田和桑田、麻田一视同仁,不再给予税收优惠;但即便如此,农民还是会主动种植。一个是种植习惯,二是经济作物本身比粮食作物来钱。

现在有了原材料,也有工人,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搞起来。

因为地方公司的产值直接关系官吏福利。一些官员拿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架势,改进织机、延长时间、克扣福利、内外两本账、多报成本中饱私囊,低价从农民手里掠夺蚕丝甚至丝织品搞贴牌等等;另外,为了扩大再生产,不仅积极开发荒地,甚至大量侵占河道;当然国有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些还没发展成资本家的小工厂主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大肆扩大产量、扩大生产,一方面勾结官员瞒报产量、偷逃赋税。

举报有奖,尤其官员自己吃饱了,下面的够不着,自然要捅出来。

这种事情当然不是处置了便罢,马上萧维祯、吕原、马昂等人就站出来说:“现在腐败这样严重,就是因为朝廷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导致人心大坏。应该即刻停止这种政策。”

这当然遭到坚决反对,丘浚就申斥:“难道改革以前就没有腐败了吗?还是说那时候人心就不好了?如果因为有腐败就不接着搞了,那是不是其他衙门也应该关门大吉?”

各级地方官同样反对——他们有病吃药,凭什么不让我们吃饭?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要不你们来发下面衙役的工资?或者你们下来干活?

——还是不接地气!

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很大——如今朝廷大量从南洋进口粮食,造成粮食过剩,实在很没有必要,不如改种桑树、棉花等作物,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

还有人提出:“当年太祖为了鼓励纺织,特别允许棉田等享受税收优惠,现在朝廷也应该恪守祖制。”

汪舜华直接打了回去:“当年太祖开国,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不大,所以可以这样做;但是国家承平百年,人口大量增长,粮食单产并没有质的提升,如果不提升耕地数量,粮食安全从何谈起?百姓吃饭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如何谈论其他?——每年进口那么多粮食,你敢说都是从南洋进口过来的;即便是,你能保证每年都能进口这样多的粮食?会不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会不会有商人逐利,不愿意运输?”

下面不吱声了。

能够开公司的地方在打公司的主意,不能开公司的地方则打商税的主意——以前没人关注的商税现在官员们高度上心了,想方设法收上来,甚至不惜雁过拔毛。当然商人也会想办法,你不就想要钱吗?您看我给您还是给公家?

与此同时,手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人口的流动,自然也就带来了不少问题,包括治安问题。虽然朝廷花大力气平息匪患,但盗匪和流贼总还是有的,当然总体来说都是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很少。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即便朝廷三令五申,即便汪舜华牌复读机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但是在利益面前,不是所有人都能认清的。

什么是王道?不乖,就从他身上碾过去。

什么是儒家之道?碾过去之前,跟他说一声。

既然要送人头,那我就笑纳了。

中元节后一天,宁阳侯陈懋去世,享年八十四。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靖难功臣,久享禄位,穷奢极侈。

这回汪舜华高压反腐,接到了不少弹劾,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没有过度为难他,只是把弹劾他的奏表和厂卫的调查结果交给他,陈懋很乖觉,退回了侵占的土地,收敛了作风,也就放过了;如今去世,汪舜华也很给面子,极尽哀荣。

第二天,南京刑部尚书王宇去世。他为官清廉,但是议论矫激,好尚虚名,坚决反对改革。汪舜华受不了,把他踢到南京。

八月初八日,集贤院大学士胡濙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八十九岁。历事六朝,前后近六十年,德高望重。三个弟弟都已七十多岁了,时常欢聚一堂,称为寿恺。

看来有长寿基因。

胡濙年老,患病已经有一段时间。临终前,他将几个儿子召到面前,说:“你们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家的名声。”

汪舜华下诏追赠太保,谥号忠安。

转头吩咐准备回去给曾祖父守孝的公主伴读胡清妍,让她好生保重身体。

胡清妍自幼入宫,年龄和荣王差不多,肌如雪晕,眼横秋水。

汪舜华很是喜欢,当年曾经提点过胡濙:“这样的好女儿,不能轻易许人。”

齐王妃则内定了商辂的幼女妙媛,如今也在公主身边做伴。

这样的安排,这样既是对重臣的抚慰和拉拢,也让儿子们找到良配——明朝的后妃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家,有的素质却是一言难尽;世家女的心胸眼界多少好一点,尤其自幼养在宫里的,品行可以观察。

——只是考虑到历史上外戚乱权和李斯老年抽风的故事,皇后太子妃的父亲还可以年轻点,可以扶皇帝上马走一程,但是不足以威胁到皇权;其他的亲王妃郡王妃的家族,勋贵重臣最好年老,儿子们不必太出色,人品端正老实,就不会生出不该有的想法;下面的侧室,就从宫女中挑选,给她们一个好去处,工作自然也就有积极性;同时,这些万里挑一的美人也可以持续改善朱家的基因。

胡濙的四个儿子,老大胡谼授官锦衣卫,有孝行;老二以武举得官,战死疆场;老三胡豅,锦衣卫指挥佥事;老四在家,都不是出类拔萃的人。

于谦自不用说,他的儿子于冕不算栋梁之才,胜在人品端正;如果皇帝有了什么,有了商辂父子作为后援,将来齐王可以尽快接手。

汪舜华知道不该怎样恶意的设想自己的儿子和重臣,但是她不能不做多方面的打算,毕竟人生有无数种可能。

有了这样的心思,汪舜华自然会特意关照。当年胡濙仰慕仙术,招揽术士,出入内院,汪舜华就曾经提醒过他,又把孩子接进宫来;胡濙明白她的意思,虽然说信仰不能扭转不过来,好歹不让方士进入内宅了。

汪舜华知道,当年景帝这样安排皇帝的婚事,其实是防范自己——景帝眼看油尽灯枯;儿子年少,却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很难说不会重演吕后则天的故事,给他找一个强有力的岳家,是对他极大的保护。

那又如何?历史上多少帝王为了帝位对亲人拔刀相向?

即便景帝,也为了帝位和太上皇勾心斗角了八年。

景帝不仅割舍了兄弟情谊,为他们母子上位彻底扫平了道路;而且选择了相信她,给了他能给的一切。

够了。

相邻推荐: 重返:1990绝品神医绝品神医在都市回到明朝当少爷回到明朝当太孙重生财富紫玉珠华重返逆流年代从MC开始的异界生活论渣男改造的一千种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