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作者:苍穹战狼 ||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热门小说推荐: 我在武侠世界当老大 我能升级万物 决战龙腾 攻约梁山 诸天信条 战场合同工 破灭虚空 诸天万界是这么来的 农家小福女 霸体巫师

作为一个穿越者,穿越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嗯,求生,该想想自己怎么出人头地,还是利用各种金手指开挂开创新的人生?

张嘉师只能够表示,这样的事情真的是理所当然的……想多了。

穿越者最为重要的事情,首先就是得听清楚当时所在地区的语言……连交流都不做不到,一切都可以说基本白搭,甚至是可以说死也白死……

若非是在穿越的前几年,张嘉师有时间研究青玉灵书的相关内容,恐怕他的乐子也大得很。

……

后世认为,通过最早的甲骨文,可以接触到3000年前的汉语。

但是上古汉语的情况很难从甲骨文进行详细理解。

即使是在当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

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必定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显然不与 hu、ju、chu、fu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有些叠韵字也可以作为上古有复辅音或次要音节的证明。例如“角落”或作“旮旯”,就可能是上古“角”字的分拆。“命令”也有可能是上古“命”的分拆。

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

但是,在这个时代,吴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

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

……

而在隋唐之际,汉语独特的“读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切韵》、《集韵》、《广韵》等。

而这种“读音字典”主要对应的是中古音。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宋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六南,晋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切韵》代表洛阳方音。《切韵》是金陵和洛阳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里,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和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保存了在唐代当时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历代学人推崇。

《经典释文》的序言如下:

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着,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但降圣已还,不免偏尚,质文详略,互有不同。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已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闻指要。夫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厘,谬便千里。

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有学,而况其余乎?至于处鲍居兰,玩所先入;染丝斫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一熏一莸,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予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大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南,取笑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亦何伤乎云尔。

由于中古汉语时期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中古汉语的语音只能通过分析研究以上材料来确定。从高本汉首先把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古汉语开始,中外很多语言学家都提出了对中古汉语语音的构拟。由于材料本身的局限和对材料的理解不同,各家的拟音多少有些出入,但在很多重要特征上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个词素就是一个音节,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因此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

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切韵音展开的,但是即使在《切韵》产生的年代,各地的口音也是不统一的。

《颜氏家训》说:“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证明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和北方口音是不一样的。《切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到中古后期又发生了若干变化。在声母方面,从帮、滂、并、明中产生了非、敷、奉、微,已如前述。

另外日本汉音用清音p来读《切韵》的b,而用浊音b来读《切韵》的m,也隐约反映出后期中古汉语的特征。

在声调方面,原来全浊音开头的上声字变成了去声。

韩愈《讳辨》说:“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

简言之,韩愈认为“杜”和“度”是同音的,因为他把“杜”也读成去声了。其次是四声根据声母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各分成了两部分。日本安然《悉昙藏》说:“承和之末,正法师来,初习洛阳,中听太原,终学长安。声势大奇,四声之中,各有轻重。”

据说,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三十字母,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母,后来衍生为三十六字母。通过联系反切上字得到《切韵》系统的声母,和三十字母基本上是吻合的。

清末时期的陈澧写了《切韵考》,介绍分析《切韵》的体系的一种新方法。

当时《刊谬补缺切韵》尚未见世,因此他只好用《广韵》进行研究。

他运用系联法来分析反切上字,发现韵图上的三十六字母实际上忽略了《切韵》的一些声类的对立正齿音“照、穿、床、审”各分为两类。再根据梵汉对音和方言材料,就可以拟测《切韵》时代声母的发音。

古代汉语没有音标系统,他们使用反切的方法来标示汉语的读音,比如“东”这个字可以注为“德红切”,表示“东”字的读音由“德”和“红”拼成。

古人还会将同韵的字排在一起,形成一个“韵目”。把汉字的发音都绘制在一套表格中的时候,就成了“韵图”,读图者可以根据声母、韵母来寻找需要查看的字。传统的韵书、韵图十分重要,语言学家不仅可以寻找到古汉语发音的秘密,也可以拿今天的语言和其对比。不过,韵书出现在六朝之后,韵图出现在晚唐之后,而且对口语的记载并不多。

相邻推荐: 苏联教父独步官场海贼王之修罗索隆诸天传承仙园农庄连上星际互联网位面之吾道随心超级位面系统无限之我们是妖怪网游之修罗传说2:天辰